欢迎光临888集团网站

新闻资讯
中国南极科考有了新发现 海冰与生态系统揭秘
发布时间:2025-08-07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雪龙2”号船正在返回国内,此前,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罗斯海进行了首次秋冬航次的探索之旅。南极的冰层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科考队员对海冰进行了专项研究。

  科考队从新西兰补给后返回南极罗斯海区域,沿途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海冰。史久新表示,秋季航次让他们有机会经历海冰形成的过程,这是以前很难遇到的机会。他们看到了早期絮状的冰晶、脂状冰以及罕见的尼罗冰等。南极以一年冰为主,而北极则以多年冰为主。海冰对海洋吸收热量发挥重要作用,白色海冰几乎能反射所有太阳光,灰色透明度较高的冰则允许阳光穿透。尽管南北极的海冰都在减少,但北极海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明显,夏季北冰洋有近一半的海域变成了无冰状态。

  经过一个多月的南大洋秋季考察作业,科考队员们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何剑锋提到,设计了18个优选站位,实际完成了24个站位,分布在浅滩区、冰间湖区和底层水出流区。冯媛媛指出,这次考察中硅藻数量较多,棕囊藻较少,生物量逐渐降低。杨光则发现深层水域中有大量浮游动物,尤其是桡足类,这表明它们可能在深水层越冬。苏尼娅·贝思德补充说,在深层发现了许多小型桡足类和其他物种的幼体,这可能是深对流过程的结果。

  除了科学发现外,此次联合航次还优化和完善了南极秋季大洋作业流程,为平台装备后续升级改进提供了经验。陈留林表示,这次考察不仅锻炼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调查队伍,还填补了科学空白,丰富了国际科学界对罗斯海的认知。王楠总结道,经过约20天的南极秋季大洋作业,中外科学家们克服了严寒、大风和浮冰等不利因素,初步交出了一份覆盖多学科的答卷,这将有助于掌握南极生态系统的稀缺资料,填补相关现场观测和实验空白,为揭开南极的神秘面纱创造条件。

  长城站迎来40岁生日 南极科考“破冰者”打造了多少中国奇迹?40年前的今天,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上,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成,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自此开创,广袤无垠的南极从此有了中国人持续奋斗的身影。

  11月1日,我国“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科考船从广州出发,经过一个月的航行,正在破冰前往中山站的指定卸货地点。11月30日晚间,跟随直升机提前到达中山站,与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会合

  今天,“雪龙2”号结束了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的停靠补给,开始一路往北踏上回程。部分考察队员已搭乘航班回国,预计“雪龙2”号今年6月返回上海。中国在南极设有五个考察站,包括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

  近日,总台“春晚等着你”明信片跨越万里送抵南极。 被6位南极科考队员家书戳中泪点科考队员们说在南极大家不敢集体看春晚,都要落泪,只敢自己悄摸看。南极冰雪虽寒冷,爱与牵挂从未缺席。888集团官网入口...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于2025年4月8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118家单位的516人组成,这是我国第二次在南极实施3船分航段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