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 ;苏联东方站测到过 -89.2℃的低温,挪威人测到过的最低气 温为 -94.5℃。 第四是“旱极” ,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 号称“白色荒漠” 。 南极洲年平均降水量为 55mm,内陆地区年降水量仅 30mm 左右, 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降水量较多的沿海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也只有 200~500mm。 各个南极考察国家在南极最重要的前沿基地就是南极考察站,其主 要作用包括 : 保障南极考察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为考察队员提供必 要的生活空间,为科学考察提供必要的支撑平台,满足一定的精神 与心理需求(图 1~4) 。 南极考察站主要的工作高峰期为每年的 12 月到下一年的 3 月份,即 南极的夏季。这个时间南极的交通运输全部恢复正常,科考队员可 以乘坐破冰船、飞机等到达各个考察站。到 3 月份左右,南极气候 变得十分恶劣,运输中断,所以大多数考察队员在 3 月底以前离开 南极,返回国内。但少量队员需要留守南极,从 3 月份一直坚持到 12 月份,一般称之为越冬考察队员。 南极恶劣的环境因素(积雪、低温、大风、冰层) ,遥远的地理位置、 运输不便导致的隔绝,特别是漫长的极夜带来的孤寂,给越冬考察 队员带来严重的精神压力。在南极考察的历史上,不乏个别站区的 越冬考察队员不堪压力,行为失控,精神崩溃。因此南极考察站除 了要满足最基本的安全需求、功能需求外,还应该满足一定的精神 需求,以保障越冬考察的顺利进行。 本文主要讨论南极考察站的心理需求与相关设计。 二 . 恶劣的环境与遥远的隔绝对考察队员的影响 1.南极考察站远离国内、与世隔绝、环境恶劣,考察站必须具备 独立生存的能力,包括能源系统、物资供应等,同时还要应对火灾、 能源系统故障等紧急情况。安全、生存的压力成为首要的压力。 2.南极恶劣的气候、漫长的极夜,没有阳光、生物,对越冬队员的 心理压力十分巨大。 3.单调的生活、无聊的苦闷远比忙碌的劳累更让人无法忍受。 4.与世隔绝,远离家人,联系不便。 5.缺乏人际交流及与主流社会的联系,并由此产生极度的孤独感, 对考察队员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6.工作地点、社交场所和个人区域,在站上不能分开,而且是一成 不变的。队员在站上几乎没有角色调适机会。 对考察站越冬队员的一项调查表明, 队员对于精神生活的压抑、 不适, 远远大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 考察站的人际环境与每个队员原有的人际环境截然不同。一般人在 正常的社会里比较密切接触的人有三类 : 一是因工作关系而常接触
张翼 1 从冰盖上眺望中山站 / 摄影 : 张佳伟 2 暴风雪中的长城站 / 摄影 : 张翼 3 中山站高空物理观测栋 / 摄影 : 张翼 4 中山站综合楼 / 摄影 :
的人,如同事、客户等在工作时间必须接触到人,但在非工作时间 你可以不与他们产生任何联系。二是有共同的业余爱好而常在一起 活动的人,如体育运动、打麻将、旅游、摄影、美食等,你与他们 接触纯粹是双方的自由选择,如果不合适,可以自由脱离接触,再 去选择别人,而经过选择与淘汰保持下来的都是比较稳定的关系 ; 但在南极,总共越冬队员只有十几人,年龄、教育程度、性格、生 活背景、个人素质等都截然不同,要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几乎不太 可能。三是亲戚、家人,特殊的血缘关系使你感受真正的关心。这 三类人可以各不相干,也可以有所交叉。但在极地环境中,这种人 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一是没有家人,原先由家人提供的关心 与心理需求往往由其他关系替代 ; 二是工作的同事大大增加了接触 的机会,或者说丧失了有限度接触的选择,不论你愿不愿意,你的 工作、生活都必须与同事在一起,无法保留必要的私密空间 ;三, 你的娱乐伙伴也只能在你的同事中产生。这与住宿制度的大学生活 相似,而后者毕竟有较多的共同点。以站长为例,在站上整个期间 和所有场合,他都是考察站的领导人。在等级制度中,人们按照他 的地位,期待他的角色行为。没有角色转换的变化是不利于心理健 康的。固定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刻板的作息时间表、不变的生活 环境、天天见面的伙伴关系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压力。 因此南极科考越冬队员的选拔十分严格,需要经过心理测试。即使 这样,各国考察站也时常出现越冬队员精神失常的情况。 三 . 南极考察站建筑及环境对考察队员心理的主要影响 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的研究表明,人所处环境与人心理及生理 的反应是呈现出相互作用的。环境空间对人心理及生理的影响因环 境作用于人的强度不同而呈现出差异,这种差异可以用环境负荷量 来表示。环境中信息量(指通常环境中的街道、 建筑、 自然景物、 人、 声音、图像、气味等等)越大(多) ,环境荷载就越大。当环境荷载 大到超越了常人的承受能力时,人的心理、生理就会发生应激改变, 这就是环境“过载” 。反之,当环境中缺乏必要的信息交互时,或者 环境信息单调,长久不变时,环境的荷载降到了最低点,人的心理 和生理同样也将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源自信息的被“剥夺” 。 与当今人们熟悉并且适应了的城市环境而言,科考队员长期所处的 极地科考站其环境的单一、枯燥和恶劣,都造成了科考队员的环境 荷载不同程度地被“剥夺”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也阐释了,人居 环境中,人对私密与交往的共同心理需求的原发性和迫切性。以下 几点就构成了极地科考站环境对考察队员最主要的心理影响。 1.建筑空间的狭小更容易造成心理压抑。由于越冬期间考察队员大 多数时间在室内活动,而考察站出于节省与施工能力的考虑,室内 空间都不会太大,狭小的空间使冬季长期呆在室内的人员产生压抑 的心理。 2.越冬期间人员较少,既要解决心理孤独又要保证一定的独立与私 密性需求,建筑空间应满足队员的多种需求。 3.单调的环境令人沮丧。单调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容易影响 心情,提供一个富于变化的空间与环境,有助于缓解这种单调造成 的沮丧。 4.室外环境恶劣,各个建筑之间联系不便,导致队员相互隔绝。
编者按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自 2002 年起,开始极地建筑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先后完 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的“十五” 、 “十一五”能力建设站区新一察站建筑、南极 内陆昆仑站建站工程、北极黄河站建站工程的研究与设计工作,设计院 10 余人多次远赴南、
结合在一起,很受科学家欢迎。 4. 提高环境信息荷载的声环境设计 : 南极狂风大作的日子让人胆战心惊, 而在无风的日子里又是令人难耐的沉寂。 南极是一个安静的世界, 除了风声, 几乎听不到其他自然界的声音。作为补偿措施,考察站建筑可以在固定的 时间里播放背景音乐 : 鸟鸣、瀑布、演讲、欢庆、广播体操等等,一切能 够使人摆脱沉闷环境的声音,也可在专门的影音室播放各种特殊音响效果。 5. 与环境互补的色彩与材质设计 : 南极天寒地冻,室内装修尽量采用给人 以温暖感的材料,如木材等,避免大量使用导热系数高的材料如金属、石 材做内饰面。由于南极室外环境色彩比较单调,且极夜期间更加压抑,室 内可以使用比较丰富、纯度较高的色彩进行补偿。另外,因为房间采光大 多不够,室内装修及家具,应尽量采用浅色材料,以提高室内的明度。同 时, 由于室外是比较单调的白色, 室内可以使用比较丰富、 纯度较高的色彩, 进行色彩补偿。 6. 家具摆设巧妙布局寻求最佳环境荷载 : 家具配置原则——浅色、简洁、 紧凑,便于安888集团官网入口装、配套。尤其在宿舍,空间不大,衣柜、沙发、储藏必需 紧凑而足够。在南极考察站,不管度夏还是越冬,带来的行李都很多,如 果没有足够的储藏空间,必然使房间内更加拥挤、脏乱。南极的特点之一 就是缺乏植物,室内可以采用较多的仿真植物和少量线. 多媒体资源的充分利用 : 这是有效而简便地提供信息荷载的手段。 五 . 设计实践研究 1. 需求分析 我国长城站现状的各个生活设施比较分散,餐厅厨房安排在新生活栋内, 四 . 精神需求的设计策略 人性化设计是精神需求主要的设计原则。南极恶劣的环境会无限放大联系 的不便,主要活动空间应便于联系 ; 重视越冬人员在交往、休闲、健身等 各方面生理与心理的需求,努力改善室内环境。 1. 营造既私密又便于交往的空间环境 : 一是保证必要尺度的开敞室内空间, 二是满足不同类型的空间需求 : 私密性空间、交往空间、半私密性与半公 共空间。 2. 增加环境荷载的光环境设计 : 自然光的采集需要注意与节能的关系,使 用天窗或高侧窗是提高采光效率的有效手段。人造光应提供不同室温的照 明。例如在极夜时期,尤其白天不能大量使用低色温光源,容易使人昏昏 夜晚使用暖色、 低色温、 低照度照明; 极昼期间, 夜晚采用较密实的遮光设施, 帮察队员保持正常的生物钟状态。 3. 令人体会环境温度与湿度变化的环境设计 : 在寒冷的南极,考察队员总 是穿着厚厚的防寒服,越冬队员 14~17 个月没有季节的变化。为缓解单 调的极地气候,除了保证一定的室内温度及较好的热稳定性外,可以考虑 建立一个定期运行的可调节温度与湿度的封闭温室,调节考察队员的生物 季节节律。该温室保持一定的温度与湿度,模拟热带气候 ; 模拟人造太阳 ; (3)功能需求的设计策略 种植热带植物 ; 播放背景音乐或热带风光片。考察队员在设施开放时间可 以穿泳装进行日光浴或进行其他娱乐活动,无疑对调节队员的身心有相当 大的作用。该温室可以与洗浴、桑拿结合,成为洗浴后休息、娱乐的场所。 例如北极新奥尔松国际科学考察站将健身、洗浴、桑拿、休息室(温室) 高效与灵活性是功能使用需求的设计原则。南极考察站的建设需要投入巨 大的人力物力,但由于运输与施工能力的制约,考察站的设施远远无法满 足日益扩大的南极考察的需求,应该充分挖掘并高效利用建筑与设施,除 了特定用途的建筑外,建筑空间应多功能化,并满足人们多种活动的需求。 2. 功能需求的主要问题 小而全,但南极施工与运输困难,代价高昂,考察站建筑使用空间紧张, 远远不能满足站区人员的需求。 (2)各种设施的配置与站区峰值人数巨大差异的匹配问题。越冬期间的人 数与度夏高峰时期的人数最大差出 10 倍,满足越冬要求的最低配备无法 满足度夏要求,完全满足度夏要求的配备在越冬期间成为巨大的浪费。 欲睡。设置可调节的室内照明系统, 极夜期间白天使用日光色、 高照度照明; (1)完备的功能要求与严重制约的建筑规模之间的矛盾。考察站的特点是 中国南极长城站综合活动中心与发电楼的策划始于 2005 年,计划建造一 个新的综合活动中心,建筑面积约 600 ㎡,需要解决体育馆、活动室、餐 厅、厨房等。在冬季只有 12~15 人越冬,餐厅面积只需要 30 ㎡即可,而 在夏季,长城站的度夏科考队员数量较多,可达到 50 人,加上上一年度 越冬人员,总数在 60~65 人。雪龙船靠岸期间,船上有时还有中山站的 科考队员 50~60 人,以及 30~40 人的船员与大洋考察队员,新年或春节 期间一起上岸联欢,总人数可能达到 100 人以上(图 5) 。 对住宿部分干扰较大 ; 影视活动、台球安排在新发电栋 ; 图书馆在旧医疗 文体栋,这样不能形成集中的活动中心,不利于越冬队员的交流、接触。
北极,其中张翼作为设计主持人,10 年里 3 赴南极、1 赴北极,他们为中国极地科学考察 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关键词 : 南极、极端环境、建筑环境心理学
第一是“冰极” 。南极大陆约 1400 万 km ,覆盖着广大地区的极厚的冰层 被称为大陆冰川,简称冰盖。南极冰盖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 98%,平均厚 度 为 2000 ~ 2500m, 最 大 厚 度 超 过 4000m, 总 体 积 约 2450 万 km , 占世界陆地冰量的 90%,淡水总量的 70%。 第二是“风极” ,冷空气形成的下降风沿着南极内陆高原光滑的表面冲向大 陆边缘,形成大风。12 级台风的风速为 32.6m/s,而南极的狂风常常达 到 50~60 m/s,最大接近 100 m/s。东南极一些地区 1 年大风天气多达 340 天。 第三是“寒极” ,全洲年平均气温为 -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 -56℃
一 . 南极概述 南极泛指南纬 60°以南的海洋、岛屿和大陆,总面积约 5200 万 km 。南 极洲是地球最南端的由海洋包围的孤立的大陆,平均海拔高度为 2350m, 面积 1400 万 km ,在五大洲中海拔高度最高、面积最小。围绕南极洲的 海洋称为南大洋,多冰山、风暴,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相接,面积 约 3800 万 km 。 南极洲远离其他大陆,距离最近的南美洲为 970km,距离澳大利亚约有 3500km,距离非洲约有 4000km,到北京的距离约有 12000km。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南极大陆环境与气候的特殊性,可归纳为四“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