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了一项题为“Assess space-based solar power for European-scale power system decarbonization”研究,太空太阳能电池板能够持续不断地收集太阳能,而不像地面系统只能在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电,从而有望使欧洲对地面风电和太阳能的需求减少80%。研究人员利用能源模型估算,到2050年,太空太阳能电池板可把欧洲电网系统的总成本降低7%~15%。不过,这些数字的前提是美国宇航局(NASA)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满足欧洲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
“在太空中,你可以把太阳能板始终对准太阳,这意味着发电几乎可以不间断,而不像地面那样受昼夜交替限制。”论文通讯作者、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工程师何炜(音译)表示,“此外,太空中的太阳辐射强度也高于地球表面。”
将太阳能板送入太空的想法最初于1968年被提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从技术还是经济角度都被认为无法实现。直到最近,这一概念才重新具备可行性,并正得到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美国和英国的积极推进。
太空太阳能板的工作原理与通信卫星类似:太阳能板在地球轨道上运行,通过自身旋转始终正对太阳,能以最佳角度接收阳光;随后,收集到的能量将以微波形式传输到地面的接收站,再转换成电能,并接入现有的电网基础设施。
“这是第一篇把太空太阳能板纳入能源系统转型框架的论文。”何炜表示,“我们正处于把这一构想推进到大尺度试验阶段,并开始讨论相关监管与政策制定的节点。”
为了检验太空太阳能板能否助力欧洲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研究团队采用了2050年欧洲电网模型。他们首先估算了NASA提出的两种设计方案——创新型定日镜群与成熟平面阵列——的年化成本和能量捕获潜力。其中,定日镜方案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但拥有全天候持续捕获太阳能的更高潜能;而结构更简单的平面阵列技术成熟度更高,却只能在大约60%的时间内捕获太阳能,即便如此,其效率仍远高于常规地面太阳能板的15%~30%。
随后,研究人员对比了有与没有太空太阳能板的情景,以检验该技术能否在欧洲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互补或竞争。结果显示,在所有情景中,平面阵列方案的经济性均不及地面可再生能源;但根据NASA的性能与成本预测,到2050年,定日镜方案将优于风电和太阳能。
总体而言,模型估算,采用定日镜方案可将欧洲电网总系统成本降低7%~15%,取代高达80%的风电与地面太阳能,并将电池用量削减逾70%;不过,在某些地区的冬季月份,氢能储存仍将不可或缺。
为实现成本效益,团队估算,要实现成本效益,团队估算该定日镜设计的年均成本需降至2050年地球太阳能电池板预估成本的1/14左右,而平面阵列则在1/9时即可具备经济性。
“目前,太空太阳能板的成本比上述盈亏平衡点高出1~2个数量级。”何炜指出。
尽管效率较低,研究人员仍建议同步推进平面阵列方案,因为它技术成熟度更高,可在更短时间内用于验证并进一步发展太空太阳能板概念。
“我们主张采取一种统筹开发策略,将两种技术结合起来,以获得更优的整体性能。”何炜说,“通过首先聚焦更成熟的平面阵列设计方案,我们既能展示验证并完善太空太阳能发电技术,又能同步加快对可实现更持续发电方案的后续研发。”
研究人员指出,在太空太阳能真正落地之前,仍有诸多技术瓶颈亟待突破。尤其是无线能量传输的大规模测试必不可少,还必须进一步实现器件在轨机器人自主组装等关键进步。
“未来,我还希望探讨太空太阳能板可能面临的风险,例如轨道碎片和系统老化,并寻找降低这些风险的途径。”何炜说。